「真正適合的人,不是滿足你清單的人,而是讓你安心放下清單的人。」

FUN心理_funlearnpsy

2025年7月9日 上午 2:55

擇偶之道

「真正適合的人,不是滿足你清單的人,而是讓你安心放下清單的人。」

月老不會告訴你的事

琳達32 歲,是設計公司的小主管,外表亮眼、能力出色,朋友都覺得她條件很好,談戀愛應該很順利。
但琳達自己卻很清楚,她心中理想的愛情一直沒有如想像中的到來。

琳達對擇偶有一張「超完整清單」:要有穩定工作、對工作要積極向上、孝順父母、喜歡動物、不抽菸、有共同話題、身高至少要178、喜歡旅遊……
每每認識到符合條件的對象,她都覺得:「這次我一定找對的人了,真的不想再浪費時間了。」

可是談了幾次戀愛,結果卻不如她預期般的順利。
一開始,對方看似符合條件,約會時聊得來、相處也很甜蜜。可是交往後,她發現自己總在關係裡變得焦慮不安。對方遇到衝突時冷處理,她覺得被拒於門外;對方說愛她,但很多事都無法站在她立場思考;又或者,對方自己也活在一堆條件清單裡,不願意退讓或溝通。

有次分手後,琳達苦笑著對朋友說:「我在拜月老的時候把條件說得很清楚,拜完之後認識的對象也都完全符合我的理想,可是我不懂,為什麼條件全都對了,可是我就是走不到幸福。」

講完後,她突然發現,那張自己寫了好多年的擇偶清單,根本沒有幫她找到幸福,反而讓她在關係裡卡住,像是自己給自己設了一道門,外面的風景很好,但總進不去。

為什麼條件越多,心反而越累?

🔹擇偶清單其實是「需求的投影」
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「投射擇偶」,我們會用清單去圈選條件,本質上是在滿足內心的某些缺口或恐懼。例如:要求「穩定工作」,可能是害怕不安全感;要求「不抽菸喝酒」,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不安經驗。但條件清單再完整,也擋不住那些「互動中的痛」,因為關係的質地是用經營換來的,不是條件組合拼湊出來的。

🔹熟悉感效應:你選的是安全,還是重播?
我們潛意識會被「熟悉的模式」吸引,這也是心理學裡熟悉感效應的影響。
例如,你可能覺得自己選了完全不一樣的類型,但最後卻發現,對方跟前任甚至爸爸媽媽的某些特質很像。條件清單能保證的是表面,卻不能保證你逃離內在的劇本。真正適合的人,不是你用條件框出來的樣子,而是讓你能自在放下條件、真心感到安心和被理解的人。

愛情不是寫出最完美的條件,而是找到真正契合的靈魂

很多人問:所以難道條件都不重要嗎?
當然重要,但條件只是起點,不是終點。

好的關係是:你們可以一起討論條件、一起磨合界線,而不是誰來符合誰的理想。
是你們願意卸下防備,一起變成更適合彼此的樣子。

從寫清單到認清自己,這也是我們在課程裡一起走的路

在《從伴侶治療師學擇偶之道》裡,我們不只是談條件、不只是教你寫清單,
而是帶你看懂:
🌱你的條件背後藏著什麼需求?
🌱你一直選擇的模式,為什麼會讓你卡住?
🌱你怎麼從認識自己開始,停止掉入同樣的劇本?

在課程裡,我們用「擇偶條件檢視表」、「三層擇偶模型」,陪你慢慢拆解自己那張長長的清單,然後看見,你其實一直在找的,不是條件,而是安心。

👉這次,我們從了解自己開始,讓我們愛得清醒、愛得剛好。

文章標籤

# 擇偶# 月老# 關係經營# 關係# 感情# 愛情